“京剧像音像”:中国原创的民族文化传承工程
编辑:佚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更新于:2016-4-20 阅读:
三是京剧艺术传承的规律。京剧在具有综合性的同时,又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属于“活态传承”,虚拟而程式化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多少年来是基于前辈大师、艺术家的匠心创造,又由一代代后人口传心授和舞台演绎传下来的,这种传承方式符合剧种的基本特点,必然还将延续下去。然而,靠人的动态传承,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理解、认识的不同,以及记忆所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差异,不可能真正百分之百、完整无缺地把前人的艺术全部继承下来,总会有所侧重、取舍或有意无意地产生“空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传承的过程,也是伴随着流失的过程。虽然恰恰是这种“空白”和“流失”,给富于创造力的传人提供了继续进取的空间,在历史上催生了许多新的流派风格,但对于高度成熟的京剧艺术来说,那得以忠实继承和保持下来的前辈大师、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内中包含的基本规范和精湛技法,却仍是传承之本、创造之源,剧种永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的根基。本正才能枝荣,源清才能流长,于是“原著”、原版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唱片、录音保存了原声,电影部分地摄取了名家名作的身影,而电视技术的异军突起和空前普及,则为更多也更及时地保留和传播声像资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音配像”重在抢救前辈遗产,“像音像”意在记录当代的传承足迹。精美而积淀丰厚的传统艺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下来,又高水平传承下去,当下的今人,多少年后又会成为后人的前人,因此把当代得到前辈亲传或再传,坚守剧种本体特质的舞台创造,尽可能完美地录制下来,会和前辈大师、艺术家的珍贵影像一起,成为后人学习、传承的参照,保证艺术循着正确的方向代代相传。
京剧“像音像”的宗旨和追求,决定了作为立足当代、着眼未来的文化工程,必然又是一项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品工程。早在“音配像”工程后期就开始酝酿、构想,1999年在天津实验摸索,先录制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39部剧目,制成DVD专辑,2001年送往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听取反映,后来被当作奖品颁发。2002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赴台湾演出,携带“特辑”试销,被选购一空。初步反响和业内外的关注,增添了对工程的信心,也积累了进一步修改和提高的经验,逐渐把握了“像音像”制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后,“像音像”的制作流程,按演员、剧目选择—剧本整理—排练、录像—录音—配像—后期制作等程序进行,每一步都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其中录音、配像尤为关键,文戏的主要唱段录制,按质量要求一丝不苟,有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戏,唱段反复录了十几天。还有剧目的主唱段录音,领导、专家审听后存在瑕疵,调整方法和重录,直到达标为止。配像过程中,除演员表现之外,对舞台的设施、装饰、用光、色彩和电视切换等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标准,如为让观众看录像时能有剧场的欣赏感受,同时便于后人作为学习、传承中的参照,“像音像”的摄录更突出一定的舞台感,主、配演角色之间的相互呼应,保留重点的上、下场身段表演和部分全景场面等,有的剧目为此对一些场子进行了重录。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