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京剧像音像”:中国原创的民族文化传承工程

编辑:佚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更新于:2016-4-20 阅读: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传承保护京剧、昆曲”,提出“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做好京剧‘像音像’工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一年,也是“京剧像音像”连续第二年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期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陆续播出新录制的“像音像”剧目,并于2016年开设专门的栏目,广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艺术家、专家的热切关注。

  “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是李瑞环同志继“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之后,创意、策划的又一项文化工程,也是再一次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为保证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开辟新路的创新工程。

  “像音像”与“音配像”的不同在于,“音配像”是采用前人的录音,后人配像,以解决有音无像的问题;“像音像”则是当今的优秀演员自己给自己的录音配像,以解决舞台演出不可避免的缺憾。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配像”工程,是在“十年浩劫”过后,京剧艺术遭受重创,许多前辈大师、艺术家过早离世,他们创造的经典艺术濒临失传,艺术传承链断裂的情况下,针对演员、剧目、观众“三断档”现象,为了抢救珍贵的艺术遗产,保证京剧艺术精华的存留而实施的工程。即选择前人遗留的录音,组织亲传弟子或后人配像,历时21年,录制了460出经典和优秀剧目,为京剧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学习与传承提供了范本和依据,为群众提供了声像并茂、高品位的欣赏剧目,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被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至今,近30年过去了,随着党和政府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方针和各项举措的落实,京剧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态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一拨又一拨新的人才成长起来,成为了当今舞台的骨干力量。虽然和前人相比,在艺术上还存在着不同的差距,但还是涌现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演员和剧目,代表着新时期以来的最好水平。在当代名家风华正茂的时候,把他们演出的经典和优秀剧目录制下来,不仅是作为“时代的记忆”保留,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前人录音因年代久远,在质量和完整性上存在的缺憾,供观众欣赏、后学参照,以有助于艺术的普及与传承。

  二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方面体现在自身包含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另一方面在舞台演出中,主演、配演、乐队的表现与配合,剧场设施和现代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的音响、灯光的运用,以及当时的现场气氛,无不影响着艺术的整体呈现,因此一般性的日常演出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的程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演员的声音和表演的图像效果,而“音配像”工程成功的经验证明,舞台演出的音和像是可以分离开来,分别再度加工而后进行合成的。“像音像”正是汲取了这一经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再给自己的音配像,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某些环节的不尽人意反复加工、提高,力求取得最佳的整体效果。

123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