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阚宁辉:书店就像饭店一样,主菜没口碑,难获饕餮之徒长期追捧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9-18 阅读:
▲成都方所举办“2018成都国际书店论坛”(每经记者 张建摄)
据了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每年要生产12000个图书品种,对于拥有大量图书生产品种和如此生产规模的出版集团而言,若想打造成为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全新品牌,就得研究怎样在一个个品种之外集成集团的内外部优质资源。“一方面,发挥平台主力军的作用,我们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书展,通过展览来提升集团在全国和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加大新型阅读文化空间建设的步伐。”阚宁辉向每经记者举例道,思南书局和朵云书院便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探索建设的两块“试验田”,前者定位于国际化气质的新海派书店,后者则是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的新中式书店。“我们希望今后创建的所有的阅读文化空间,都有一个高品质的读书会跟它形成配套的文化项目。这样就能让一个实体空间充满动感,不断地聚集思想、文学、文化界最新的智慧和声音,让一个实体空间流动起来。”
说到对“专精特”新型文化空间的打造,阚宁辉表示采用的是内部打通对外结合的方式,以此实现产业链的全新构造。“从目前看,这部分工作刚刚开始,但毫无疑问,它将是世纪出版集团今后的战略选项之一。”
聊经营:理性作出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定位
如今,大部分书店会同步进行书籍以外的“书店+”业务,如咖啡、礼品、工艺品、沙龙等,给读者提供多元化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似乎是扭转了实体书店“明日黄花”的命运,非书业务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近年来,有些书店成了拍照“打卡”的“景点”:照相的比看书的多、喝咖啡的比买书的多、文创比咖啡利润高,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
“不管是跨界多元还是周边定制,我觉得这些对书店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会让书店的品牌、社会影响力有效加持。但如果一家书店,最后的销售是以出版之外的衍生品为主,那对于整个出版产业来讲,并不是一个良性的生态。”阚宁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我认为一家书店最终能够生存下去,一定是图书本身的价值和它举办有价值的阅读活动。”
▲书店中同步售卖衍生品(每经记者 张建摄)
在“书店+”方面,思南书局原创了自身Logo图形的拉花咖啡、巧克力以及根据季节变化加入书局经典建筑图案的文创产品——12款围巾,还有与书局气质和上海属性相匹配的小型文化艺术展览。“我们在推动新型实体阅读文化空间建设的同时,也非常注意把图书阅读与衍生结合起来。但是我们希望衍生的东西是在一条逻辑线上,是一个相关的产品,而不是一个标签式的,没有内在关系。”阚宁辉进一步表示,不会把更多不相关的产品拿到自己的平台来做拼装和集成,而是鼓励将集团内部的一些优质艺术资源和出版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和周边,“也许未来文创会是世纪出版集团重要的一个发展板块。”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