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中国电影如何打动海外观众

编辑: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于:2016-6-21 阅读:

  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是拿什么内容“走出去”。电影天生是一种“内容为王”的大众文化产品,仅靠好故事不一定能撑起一部好电影,但一部好电影一定离不开好故事。

  环顾世界顶级电影节上获奖的优秀电影,比如《现代启示录》《出租车司机》《钢琴师》等,其以“二战”为背景的国家命运和个体命运碰撞交织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巧妙地将大命运和小命运缠绕在一起,就像藤缠树和树缠藤那样不可分离。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各种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但我们的很多战争影片,追求的都是场面上的热闹,鲜有像国外优秀战争电影那样触动人心的作品。因此,要想“走出去”,中国电影应着力讲述关于国家和个体命运的故事。

  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应着力讲述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史。人类相通或共同的精神史和情感史,是电影作品实现全球传播的最可凭借的载体。比如,像《楢山节考》《钢琴课》《樱桃的滋味》等作品,都围绕个体负载的民族精神符号和集体情感意识构建故事情节。观众从影片中一个人的情感秘史,就能够洞悉一个民族古老的精神密码。当下的国产电影缺乏上述影片中那些高品质的情感故事,很多电影不是被资本逻辑蛊惑,就是被消费文化掏空,追求短暂的感性刺激和欲望宣泄,沉迷于快感消费的自娱自乐之中。这样的作品很难让人从一段民族情感的背后,读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灵秘史,难以引起国际性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应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夺宝奇兵》《指环王》《哈利·波特》等作品很好地将欧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与现代视听媒介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播。这些影片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美丽传说中汲取营养,努力从中挖掘出充满想象的元素以及为人类发展困境分忧解难的价值观念。

  确立能被普遍接纳的话语体系

  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打不开局面,在欧美主流电影节上难以获得认可,既有影片本身质量的原因,也跟我们在国际电影评价体系中缺乏话语权有关。

  任何文艺种类,倘若没有“以我为主”的评价标准和话语体系,那么“刀把子”就会握在别人手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成了无奈的定局。因此,中国电影若想成功“走出去”,还得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确立能让别人自觉自愿接纳的话语体系,这就是我们经常念叨的中国电影文化的“软实力”。

  在电影传播实践中,生命自由、个性解放等价值内涵更容易获得认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兼容并包的价值观更容易引发共鸣。《红高粱》《卧虎藏龙》《霸王别姬》等国产影片,之所以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将个体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植入到了民族故事中,并借助国际化的视听手段将这种价值观念进行了有效表达。《十面埋伏》《英雄》等国产片之所以较为成功地走了出去,就是因为这些中国武侠片传递的除暴安良、公平正义理念,在西方社会同样能找到“知音”。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基础,也是人类情感的共同纽带,易于深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群的内心深处,沉淀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国电影只要坚持以民族的故事为载体,以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为依托,形成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是时间问题。
12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