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上演资本游戏 强势资本致产业玩票化
编辑:佚名 来源:新浪 更新于:2016-5-25 阅读:
第三,由于非专业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导致很多同质化影片出现。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存在同质化、片面追求票房和“眼球效应”,以“山寨”“无厘头”代替创意和想象力,类型不够丰富,创意能力偏弱,跟风现象普遍,非理性、粉丝消费比较突出以及过度娱乐化、“唯票房”倾向等等。不仅缺少有艺术水平的影片,而且电影质量未见明显提升,甚至浪费了很多优秀题材。
饶曙光说,发展空间风光无限好的中国电影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战场”,并且把电影创作和生产变为了赤裸裸的资本游戏。
电影质量不佳 “走出去”止步
没有引导的资本如同“野蛮人”一脚踏入,给原本脆弱的中国电影业安了一颗“定时炸弹”。饶曙光说,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新老电影人交替阶段,在强势蛮横的资本面前,新进的年轻电影从业者基本失语。不专业的业外资本一方面任性地选择演员和剧本,不尊重原创、导演以及拍电影的客观规律,动摇了电影产业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
作为高增长市场,电影产业必然吸引资本的追逐,关键是如何合理引导。2015年以来,众多非影视公司纷纷参与影视公司的并购和投资。金融资本以赚取利润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迅速切入电影产业链,正在重构行业格局。
郑道森认为,资本和金融创新为电影市场增加了活力,但如果缺少有效引导和监管,将导致电影市场失衡发展。
饶曙光说,由于资本的进入,产生了很多非专业的制片人,让拍电影变成“资本说了算”,电影的质量难以提升,更致命是不少资本纯粹把电影作为赚钱的工具,电影甚至成了“提线木偶”,资本则在背后运作,使票房高低和电影成败,与电影质量关联度减弱,这可能成为电影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创作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大而又无序的资本带入了一个扭曲的时代。一些电影生产被资本所裹挟和绑架,片面追求票房、利润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电影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和发展失衡,我国电影“走出去”成效缓慢,中国电影呈现内热外冷的发展结构。从全球电影票房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走出去”并未创出新高,还不时出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和销售总收入占比国内票房比例不到10%,到了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6%,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一些国内大卖的影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成绩非常不理想。如《致青春》、《人再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的北美票房分别只有9990美元、5.7万美元和6.3万美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