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上演资本游戏 强势资本致产业玩票化
编辑:佚名 来源:新浪 更新于:2016-5-25 阅读:
2015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滑,多数行业业绩回报能力降低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高增长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影视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性凸显,这一蓝海迅速引来了大量的资本竞相追逐。
资本的涌入,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包括跨界风险、高溢价收购以及票房造假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参考报》今天开始陆续推出一组深度报道,以飨读者。
在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A股公司跨界并购重组近年来明显升温,影视产业成了大量资本的接纳方。
近日闭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热议话题。多位专家认为,2015年以来,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在给行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监管的难度。我国电影票房在去年突破44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8.7%,但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质量的提升。资本强势介入、同质化泡沫、“走出去”成效缓慢等成为当前电影产业的多重挑战。
投资电影只为圈钱
2015年开始,资本像找到了“唐僧肉”一样,疯狂涌入电影市场。一时间,“保底发行”“票房补贴”“电影P2P”,甚至电影版权的金融衍生品、证券化、股权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强势的资本使得电影向非专业化、玩票儿化和同质化的方向演变,资本“野蛮人”对电影的冲击亟须引起警惕。
第一,近两年大量资本进入致电影产业引发泡沫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资本在促进电影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泡沫,很多不熟悉电影产业的资本进入,抬高了项目价格,也让行业变得急功近利。按照香港导演陈德森的统计,去年我国只有10%的电影是赚钱的,90%的电影是不赚钱或亏损的。很多投资商不懂电影,导致不少影片连发行上映都没完成。这种非良性发展态势值得关注。
第二,投资电影变为圈钱“玩票儿”。文娱产业垂直新媒体“娱乐资本论”平台创始人郑道森表示,票房注水、虚假“保底发行”、“电影P2P”等问题在行业内层出不穷。这当中最为极端的案例就是引起行业震动的《叶问3》。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叶问3》调查结果,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
据透露,该片的投资方计划利用自身的关联上市公司为其票房造假保底10亿元,占用中小股民的钱从上市公司“左手倒到右手”,做高市场票房预期,企图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资,从资本市场圈钱套利。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