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不妨多些“科学范”
编辑: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于:2016-3-15 阅读:
梁章钜《归田琐记》记载“朱子不食豆腐”一事,相传朱熹认为豆、水、杂料等原料“合秤之”,还要比做出来的豆腐轻,“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果壳小组”有人反复研讨,殊不得解,只好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相:一定是古人的实验不够严谨,或是实验工具选用不当。
时至今日,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科学范”的缺位仍是明摆着。而看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尸体会说话”,听日剧《相棒》讲解“闵希豪森综合征”,让人恨不得拿起笔来做小抄。脑洞大开的《生活大爆炸》,倘若字幕没注解,还真不知道哪里是笑点。
即便如此,美国的克里斯·穆尼、雪莉·柯申鲍姆,合作出了本书《科学离我们有多远》,数落好莱坞的种种不科学,《CSI:犯罪现场调查》有关DNA的检验太神速,《急诊室的故事》心肺复苏成功率高得离谱,还罗列数据抱怨:在美国,每5小时的有线新闻中,留给科学的只有1分钟;过去20年里,刊登科学版的报纸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为了纠正这股逆流,两位作者希望将科学带回公共对话之中,科学家该学会使用影视媒体,让科学与娱乐协同发展。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并不护短,坦承“儒家精神中没有科学,但绝不是反科学”,也认为“今后的儒家之需要科学”,在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乃是“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人性整体”。当前正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是题中之义,文学影视作品应当顺应潮流并予以体现。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