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影视作品不妨多些“科学范”

编辑: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于:2016-3-15 阅读:

  最近热播的《女医明妃传》,据说是凭借曲折的情感故事和鲜为人知的中医知识吸引眼球。几乎每集都冒出大量土偏方,用指甲、鸟粪、蚯蚓解毒平喘,鸡粪、地浆水、扁豆治霍乱,看起来好像中世纪的女巫之釜,“蝾螈眼、青蛙趾,蝙蝠毛皮猎狗舌……炖成一锅地狱汤”,让众多观者直呼“暗黑”,也让我联想起清将杨芳以马桶阵破夷的厌胜术。

  科学昌明的21世纪出现这一幕,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暴露出当今生活的“反智”倾向?抑或是一种“高级黑”?近世以来,有关中医的争议不断,有斥之“玄怪虚无”,《女医明妃传》无疑是坐实了这一点;或谓之“博大精深”,看胡金铨执导的影片《天下第一》即可得此观感。

  这部电影最为人称道的是中医看病部分:五代十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名医治病不按牌理出牌,见一女子将要发闷痘,即当众解其衣带,以此激其泄肝火,减轻病势,痘发之后才有药可医。这疗法可不是胡诌,明代医家愈用古“顾羞治愈案”、清代名医喻嘉言“激怒泄肝案”同理可证,两事见于老中医刘燕钧所编的《古医案奇观》,薄薄113页,50个古医案,可惜没有说明事引何处。胡金铨的灵感不见得来源于此,但肯定是言必有据,他拍片严谨是出了名的,常因耽于考证而赶不上公映档期。

  同样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胡导不语怪力乱神,却能从心理、生理层面,拍案惊奇地道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哪像《女医明妃传》的编剧表示“绝对不推崇在电视剧里寻找一些治病的方子”,露出些许心虚,两者高下不可以道里计。

  电视剧的剧本说是经过三位医学专家的审核,还有人出面站台,称片中许多土方子出自《本草纲目》《御药院方》等古典医籍。这又牵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且不提当中精糟杂糅,诚如刘燕钧老先生所言“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虽不乏医案著述,然堪称奇者鲜矣”,就说郑板桥的那副对子,“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足以发人警醒。

  西方经典作品也有许多地方“发昏章”,像柯南·道尔在《斑纹绳子案》里写的蛇。蛇没有耳朵,自然听不到哨声,这在今天属于常识,“卷福”主演的新编剧《神探夏洛克》对此就有所回避。既然明知不可为,《女医明妃传》的编剧何不含糊点,大而化之,又何必将土方子当包袱乱抖?

  一说中国人的科学精神,有人就提起《朱子语类》中的天问,如“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推测出“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样看来,朱熹有当科学家的潜质?

12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