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出版业转型需要找到新出路 内容增值成关键
编辑:佚名 来源:人民网 更新于:2016-3-15 阅读:
传统音像出版业的商业模式已经被破坏,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笔者认为传统音像出版业面对冲击,只有围绕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内容增值,才能成功转型。何谓内容增值?简单地讲,就是以内容的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借助新的传播渠道实现内容变现、增值。在信息过剩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原有内容进行解构和再生,帮助用户寻找用户所需的内容,为特定用户定制特定内容,并打通多线的传播渠道,才能推动垂直化内容价值的增值。这也是音像出版社转型的出路所在。
结合这个思路,北京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在转型路上做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给同业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重组原有内容 注重交互体验
音像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15年以来,研发了一批内容优质的故事、儿歌音频,如鞠萍播讲的《鞠萍姐姐讲故事》、菲菲姐姐的《小飞侠彼得潘》、若虹妈妈的《昆虫记》等。近年来,这些以磁带、光盘为载体的实体产品的销量一步步下滑。2013年,出版社自主研发第一款数字类产品“小孩爱听”APP,将这些优秀的音频资源找到了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
产品上线后,出版社组织了数场如“儿童也过双十一”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特别是“小飞侠彼得潘”线下活动的组织,由出版社资深技术编辑挑选出播讲素质好的小朋友,由他们来演播厅作为故事角色播讲故事,并邀请播讲员菲菲姐姐来给小朋友们做播讲指导。后期制作完成的《小飞侠彼得潘》在“小孩爱听”上线,之后也出版了精致礼品装实体产品(U盘为载体)。
同时,用户也可通过“小孩爱听”上传自己的录音片段,参与到故事的讲解中。同一个故事,播放时既可以选择原声版,也可以选择自己录音版。小朋友听到故事是自己或者是父母配的音,会更感兴趣,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和产品的交互性,从而实现内容增值。
探索数字化产品 产品向服务转型
在2014年,出版社开始了基于B2B模式的教学服务型数字化产品探索,即“京师幼儿园交互课程包”。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内容增值,即由内容提供转向服务提供。课程包1.0版将出版社多年来积累的在幼教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幼儿园主题分类整理,按照儿童发展年龄阶段进行分类,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筛选整合,并与硬件提供商进行合作,出版社提供资源包软件内容,硬件提供商给幼儿园提供Pad等硬件,2014年已授权6000多个用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