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互联网时代,买书似乎更方便、更便宜了,在便携电子设备上读书也成为新的潮流,但这同时意味着传统出版业的利润更为微薄,于是有人宣告:出版将死。
出版人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抱着这样的疑问,单读采访了 2017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编辑的获得者——杨全强。他所主持的“上河卓远”出版品牌引进过许多批评、理论著作,包括詹姆斯·伍德、戴维·洛奇、冯内古特等大家的作品。
在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颁奖礼上,杨全强曾说出版就是要“勇敢、不怕赔钱”。而这次,他更详尽地分享了对现在出版业的看法,以及他作为一名出版人的自我修养。
▲杨全强(中)在 2017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感言。
专访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采访、撰文 | 徐振宇
下午两点多,我走进上河卓远的编辑室,书架上摆放着他们的新书,詹姆斯·伍德的《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冯古内特的《如果这都不算好,什么算?》和安吉拉·卡特的小说。进门右侧是杨师傅的办公室,简易的米色窗帘取代了门的位置,我到时,他正坐在椅子上看稿件,一本厚厚的打印稿,划满了修改痕迹。
屋子里只有五六个编辑,走廊上放着一台跑步机,有一阵,杨师傅似乎为自己发胖的身材焦虑。上一回见他,是在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颁奖礼,远远看见他披着长发过来,穿着短皮上衣,神情严肃,比起图书编辑,更像一名摇滚歌手。但交谈时,他又显得腼腆。
杨师傅本名叫杨全强,1971 年出生,1998 年南大毕业,带着出版理想入职江苏人民出版社,却进了《光与影》杂志编辑部。没两年,这本 1981 年创刊的双月刊杂志面临休刊,他转而开始做书。那是 2000 年,人们沉浸在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热潮,不知道次年就将迎来灭顶。
2013 年,杨师傅离开南京独自北上,帮助河南大学出版社创立上河卓远。上河的出版物在出版界颇有口碑,但显而易见,这类书很难有太多销量,加上网店的低折扣竞争,一本书卖了一两万册,小出版商还不一定赚钱。即便这样,他还是会为调高书价于心不忍,为新书吆喝时,担忧自己吹的是不是太过。这种不合时宜让他做了不少好书,也做得有些痛苦:纸张不好、印厂出问题、译者拖稿,都让他“烦不胜烦”。
同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短短数年,就以更凶猛的形式归来,重塑了大量传统行业。最早陷入窘境的是纸媒,“媒体的黄昏”让很多人认为出版将死,这种观点的拥护者包括 36 氪的主笔周昶帆,两年前他写《不再是主流,就意味着纸书将死》,认为在趋势面前,这都是苟延残喘,鼓励出版社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投入。这种声势下,仍坚持做书的人似乎过分缓慢,注定只能迎接挽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