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票房惨淡现新低 中国电影市场碰到天花板?
编辑:佚名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于:2016-6-28 阅读:
另一方面,今年四五月份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唯一没有水分的档期。当票房作弊、票房注水问题越来越被电影市场主管部门重视,以往的“票房大户”受到更多质疑,使得近期所有电影都如履薄冰,不敢做手脚,影市则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浮肿,回归更真实的面貌。
拿出诚意,危机正是良机
“我们不用着急什么时候本土票房能超过北美,因为我们人多,超过他们那是当然的。但电影是文化层面的事情,大家还应该多给它一些时间,耐心一点,继续努力。”陈昌业说,李安导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这番话,令他印象深刻,“近年来我们的电影票房确实在飞速增长,但不能因为票房增长而‘一白遮百丑’,最该关注的是我们的电影文化强了没有?市场上有没有出现更多好的影片?不能让票房增速掩盖了文化缺席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现在国内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有时候熬几个夜、开几次会就有一个大电影推出来。”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说,随着行业泡沫渐渐消散,市场需要更有诚意的电影。保利影业今年投资了徐皓峰导演的《刀背藏身》,“虽然从前几部电影看,徐皓峰在电影市场并不惊艳,但他的镜头、内容都非常厚重,我们就想做这种有诚意的电影。”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以他的调研数据证明了市场对好电影的渴望。他的调查以北京五棵松电影院2015年每周末的票房和该周末放映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依托:一部影片的豆瓣评分每提高1分,在该影院的周末票房就会增加35万元,“好电影带来的票房增长很难预测上限,所以中国电影人还是该想想接下来到底该做什么。”他认为,在人口增加和新建电影院对票房的增加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或许回到电影本身,才能让观众更爱看电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