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
编辑: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于:2016-5-5 阅读:
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举行,第41届多伦多电影节将于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最近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电影工业全球繁荣的成果之一就是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近2000个电影节。电影节是观察电影产业发展情况的窗口,也是电影工业繁荣的成果和折射,电影节的文化培育和标杆引领,又反作用于电影文化与工业。
日前,“对话加拿大——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和挑战”论坛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举行。导演陆川、影评人周黎明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主席皮尔斯·韩德林等电影节相关人士,就当下电影节的意义、艺术和商业合作的重要性等话题展开讨论。
给艺术电影生存空间
连续保持超过30%的票房年增长速度,票房纪录隔几个月就被刷新一次,每逢假期,电影院都被人潮淹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对中国电影导演来说,现在遍地是机遇。但对艺术电影来说,却不见得是好事。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电影评价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大家总是以票房论成败,艺术片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陆川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忧虑。
2014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白日焰火》取得上亿元票房,让不少中国电影人感叹“艺术片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可惜,艺术片的票房佳绩只是昙花一现。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纪录不断被刷新,同年上映的艺术片《刺客聂隐娘》《心迷宫》等却未能延续《白日焰火》的好运。陆川说:“只拍艺术片,想在当下的中国市场获得高票房显然很难。”
“艺术电影也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市场应该给艺术电影一个生存空间。一旦一部艺术电影受到电影节的关注,打响了知名度,就有可能得到发行放映的支持。”皮尔斯·韩德林说。于是,世界各类电影节也成为艺术电影的盛宴。
为新人创作提供平台
“电影节可以发挥更多作用,不仅要为高质量的电影服务,也要为新人提供展示平台。”皮尔斯·韩德林说。在他看来,低预算电影、艺术影片进入国际电影节,对年轻的电影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众、专家、媒体的关注。“电影节使很多人才脱颖而出,这些人将来不一定只做电影节类型的电影或艺术电影。电影节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起步。”
张艺谋、陈凯歌、陆川等导演都是通过电影节走出来的,他们通过拍摄艺术片走进电影节,走进公众的视野,然后逐渐转型,摆脱原来的模式,渐渐形成商业与艺术兼顾的模式。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回忆:“一些知名导演当年刚起步时,带着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电影节上亮相,让人们知道他们是一群有追求、有艺术实践能力的导演。这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电影节一直在给新人铺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