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开播 《西厢记》吸眼球
编辑:佚名 来源:今晚网 更新于:2016-1-12 阅读: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张蕴和:为戏曲艺术建立充足纯正的基因库
无论是“音配像”还是“像音像”,都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财富,令后人精准地看到优秀的戏曲艺术真正的模样。现在大家都在说要创新、革新,也有专家说,现在戏曲也出现了“转基因”的情况,其实“转基因”作为新品种是可以,但它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保证“种子库”中种子的充分、纯正。这两个工程共同奠定了中国戏曲的“种子库”“基因库”,因此它的主要价值就在这里。当然,其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思想价值也非常高,给老戏迷以精神上的归宿,给对青年人追根溯源的样本。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张春生:民族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基石
如果说,“音配像”是一个隽永的文化典范,那么“像音像”就是一种当京剧乃至戏曲艺术和当代文化的标尺,为优秀的传统国粹艺术确立一个继往开来的基石。
艺术是需要积累、传递和推衍的。没有源远流长,也就不会出现与时俱进的百花芬芳。“音配像”是历史的凸显,“像音像”是时代的闪光。这二者的比翼齐飞,是党和国家对京剧艺术的树经典、跨时空、多维度的保护,是对中国文化继承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尤其是保留了当代的名家名作,为观众进入精美欣赏提供了厚重的平台。同时,此举对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具有颇为重要的示范与带动意义。
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完整系统精彩地表现演员艺术高峰
京剧作为非遗项目,最关键的是传承。“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利用现代媒体,让人们看到,现在这些名家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而且他们传承得很精彩。这是一个抢救工程。因为在演员最成熟的年龄段,人们看到的是他们高峰期的演出,能够完整系统地精彩表现出来,如果不抓紧为他们录制下来,以后人们都无法体味那些曾经的艺术是如何之美。比如骆玉笙先生,有一段录像就非常珍贵,那是老人家上世纪60年代的声音,像是80多岁时所配,多少留下些遗憾;而现在“像音像”的录制,演员们正是年富力强的艺术高峰阶段,更好地把非遗传承下来,而且还能给予发展。
天津市京剧票友戏迷协会秘书长孙亭福:为票友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材料
上篇:
下篇: